徐飞,男,1981年出生,山东新泰人,中共党员。2001年——2004年在LD体育历史文化学院学习。2004年——2005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坎苏乡担任团委副书记、文化站副站长。先后荣获“优秀大学生志愿者”、 “中国青年志愿者铜质奖章”等荣誉。2006年至今供职于山东桦林建设集团。
2004年金秋,全国 200名“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志愿者在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来,聚集在祖国广阔的西部,从事一年至两年的志愿服务工作。LD体育历史文化学院应届大学毕业生徐飞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一员,于2004年8月来到了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坎苏乡,担任了该乡团委副书记和文化站副站长。在那里,怀着“既然选择了广袤的西部,便只顾风雨兼程,为新疆的广大农牧民做点实事、好事”的豪情和信念,徐飞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灿烂的人生。
心向西部
2004年6月,当徐飞得知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志愿服务西部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做通了家里的工作。经选拔和培训,如愿以偿地成为2004年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一员。
坐在西去的列车上,徐飞不止一次地构想即将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的样子,而且他也尽量地把那里的条件想象得更差一些,把那里的环境想象得更恶劣一点:没有自来水、没有公路、没有电视、没有电话——然而,当他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他还是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反差: 一个总面积只有374.3平方公里、仅1万余人的小乡,经济基础相当薄弱,文化站资金严重匮乏,硬件设施相当滞后。所有这些都是他始料未及的。但他自从走上这光荣而神圣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岗位那一刻起,他就暗暗告诉自己:无论环境如何恶劣,都要用全部热情与青春书写好自己的人生,为西部建设大业,也为母校的培育之恩。在坎苏,当地的农牧民习惯于农闲时三五成群的喝酒、打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这一切,使刚刚担任文化站副站长的他越发感到此行的意义和肩上责任的重大!
在坎苏的每一天,徐飞始终把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牧民生活、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拓宽乡、村干部的文化视野,他提出建议,组织他们到尼勒克县乔尔玛、唐布拉等地参观学习;为帮助乡、村干部改变思想,他组织开展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研讨会;为培养农村干部特别是文化宣传干部开展文化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他组织举办了书法、绘画、歌咏比赛等活动。针对当地文化生活的状况,徐飞与团委的负责同志协商,成立了“坎苏乡宣教小组”,定期到村宣传国家对农村的政策,为农牧民提供文化和科技服务。为帮助广大农牧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他对文化站的相关设施进行了统一的整理,并制定了《宣传文化站工作职责》、《图书室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此同时,他还想方设法帮助农牧民普及有关致富的科技知识。经他多方奔走,乡里安装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建成了当地最好的多媒体教室。仅4个多月,就举办了“如何使牲畜安全过冬”等科技培训班10多期,200多名农牧民接受了培训。
心系孩子
在坎苏,徐飞把农牧民子女的入学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4年9月的一天,他第一次下村时,不经意看到的一幕给了他刻骨铭心的触动:在崎岖的山路上,一个十来岁的男孩骑着马吆喝着羊群。他重重地按下了快门,那一瞬间,他强烈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幅图片、风景,这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后来,他在各个村走访时发现,村里的孩子上学每天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中午常常以玉米糊来充饥;学校的老师每个月只有70元工资;每个村都有不少因缴不起每学期75元学费而辍学在家的娃娃。所以,以后每次下村举行宣教、文艺演出、知识培训和电教片播放等活动时,他都要了解有哪些农牧民子女没有上学,是什么原因,然后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2004年12月22日,徐飞带着宣教小组踩着80厘米厚的积雪,步行11里路到库尔吾泽克村走访。曾获伊犁地区数学竞赛二等奖的王新平同学的遭遇让他眉头紧蹙。只有14岁的王新平父亲早逝,为了每学期75元的学费,每个假期都要到外面打工。为了使王新平安心学习,徐飞当即决定利用每周二驻村服务的时间和双休日给他补课。同时,徐飞还从自己每月600元的生活补助中拿出100元资助王新平上学。在徐飞的联系帮助下,坎苏乡派出所也与王新平家结成了对子。在他的积极倡议下,乡政府在全乡开展了“‘五帮扶’(帮德、帮困、帮学、帮教、帮富)创建先进村,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活动。目前,在全乡集体资助和结对子的帮助下,有20名贫困生得到了资助。对辍学的农牧民孩子,徐飞尽自己所能、想方设法给予解决。11岁哈族男孩孜叶尔叶克的母亲多病,家里全靠父亲种点地、养几只羊过日子。为了让两个弟弟能够上学,他不得不背着书包离开了学校。徐飞知道这一情况后,便与孩子所在的牧业中学的班主任和校长进行了协商,学校终于同意先让孜叶尔叶克上学,以后再由徐飞解决学杂费问题。要回学校那天,徐飞不但给孩子买了文具盒、笔和作业本,还特地把孜叶尔叶克送到了学校,并约定每次来牧场时给他补习功课。在坎苏,徐飞不但自己做好救助辍学孩子的工作,而且他还联系自己的朋友一同进行救助。10岁的古丽孜依拉父母双亡,她与姐姐、奶奶相依为命。由于家中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姐姐早已错过了上学的机会,她自己也因家中贫困辍学半年多了。2005年1月,当徐飞知道这件事后,与在山东大学就读的高中同学取得了联系,并把古丽孜依拉介绍给他作为资助对象。与此同时,在徐飞的建议下,乡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以他为组长,其他5名汉、哈族青年为成员的“为民服务、排忧解难”宣教小组。半年多来,慰问贫困户200多家,处理民间纠纷80余起,帮助全乡16名辍学孩子圆了上学梦。
心连母校
在坎苏一年的志愿服务期里,徐飞竭尽所能地帮助20多名辍学孩子重返了校园。但是还有更多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在家。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坎苏乡财政也颇为困难。于是,在一筹莫展之际,他想到了自己的母校。2005年3月初,他把坎苏乡30名辍学孩子急需救助一事向LD体育历史文化学院作了汇报,并通宵达旦给在母校就读的师弟师妹们写了一封倡议书,倡议大家为西部的孩子奉献一份爱心。LD体育历史文化学院全体师生获知这一情况后,在全院迅速掀起了“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关注西部”为主题,以“集体组织,自愿捐款,自愿登记”为原则的“阳光助学”活动。活动发起后,全院800名同学和25位教师纷纷解囊相助。为了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有的贫困生降低了当月的生活标准;有的同学省下了一个星期的上网和零花钱;有的同学省下了买水果和买化妆品的钱。2005年4月初,凝聚着全院师生爱心的2250元捐款,从烟台寄到了新疆新源县坎苏乡文化站。正是有了这笔钱,30名失学孩子得以重返知识的海洋。纵然,徐飞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薄,但是他愿意爱的使者,让西部的孩子能感受到烟台人民的情意,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年的志愿服务经历无异于给徐飞的一生增添了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也让他体验到了西部人民的纯朴和热情,感受到了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去西部,不见得非得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要做的也许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留下的一点一滴,这一点一滴的累积再乘以千千万万,那么谁能说明天的西部不会更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