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子,男,1987年6月出生,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2006年——2010年在LD体育文学院学习,现供职于中共烟台市牟平区委宣传部。在校期间积极发展写作特长,文学作品多次在全国著名期刊发表,十余次在国家级文学赛事中获奖。曾获“全国高校校园社团风云人物”(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全国一级文艺家”(中国德艺双馨文艺家协会)等荣誉称号;工作期间被评为“‘3+1’联手共建新农村先进个人”。
翱翔文学的天空担当社团“领头雁”
王孟子刚一进入大学,就以其超强的文学功底担任了LD体育文学院树人文学社的负责人。并因为优异的表现,入选了“十佳校园人物”、“全国高校校园社团风云人物”的行列。谈到这段经历,王孟子说:“我要感谢树人文学社,没有这个精英团队就没有现在的我。”
说起那段在树人文学社的工作经历,王孟子感慨不已。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一直以来,王孟子对社团活动都很执着。第一次参加活动,就是由校内6个社团共同举办的LD体育首届“沉香杯”文学知识大赛,当时他和另外两位社员由初赛的最后一名,最终赢得复赛的第一名。历经曲折,获得了进入社团以来的第一个荣誉。经过这次比赛,王孟子对社团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他说:“最大的收获还是团队精神。没有合作,社团就是一具空壳。”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收获,王孟子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处。随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策划,决定组织烟台高校文学友谊节,让文学走出校园。最终这一创举取得了成功,现在已经举办到了第五届。
除了文学社团活动的成功,王孟子对文学社的社刊也倾注了大量心血。《贝壳》杂志是其所在文学社的社刊,在沉寂多年之后又被再次拾起。回到母校的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炜曾手持新《贝壳》杂志赞道:“你们做得更好。”并挥笔题字:“愿《贝壳》继续办下去。”时至今日,为该文学社及社刊《贝壳》题词的文化名人先后有30余位,如国家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先生题词:“喜爱文学,受益终生。”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王孟子都是见证者。
作为一个文学社团负责人,自身的文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王孟子在这一点上丝毫没有松懈过:第二届新作家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第四届新思维校园写作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少文学大赛二等奖……一年之内,十余次国家级文学赛事获奖,这是王孟子文学成绩的最好证明。
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王孟子的文笔不断成熟。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意识也不断凸现。在汶川地震期间,当他的亲人作为志愿者前往灾区服务时,他也用自己特定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心。当时他每天都在为灾区写作,为同胞祈福,文章发表在搜狐ChinaRen网、爱心救助网、胶东在线、《烟台散文通讯》以及四川省的地方网站等媒体,为人们传递了爱心与力量。
虽然在文学上已是小有收获,而王孟子表示他的文学之路一直都是走得跌跌撞撞,“但正因为如此,才更显得更有意义。”在这条路上,王孟子并不孤单,许多前辈给予了他肯定和鼓励。
正如著名作家张炜先生给王孟子的回信中写道:“这条路漫长而艰苦,但只要一生坚持,会有收获的。”
投身宣传事业牢记党的嘱托
牢记着师长们的叮咛和嘱托,2010年,王孟子从母校文学专业毕业,进入中共烟台市牟平区委宣传部工作,成为一名文化宣传战线的工作者。从此也便肩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巩固和壮大党和政府主流舆论阵地的庄严职责。
自踏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王孟子便投入到《新牟平》周报紧张的筹备编辑工作中。由于人手少、任务重,他同单位的领导、同事经过努力钻研、协调联系,为第一份报纸的出版发行赢得了掌声。
新形势下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对党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形成新思路,认真探索新办法,勇于开辟新途径,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
以往的党报刊物多易拘泥于官样文章,而理论说教、工作会议报道是不易融入受众认识中的,但在《新牟平》周报的宣传氛围中,不仅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用事实说话,减少空泛的议论;又在同群众的交流互动中促进形成共识,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以平等的姿态和讨论的口吻宣讲政策、介绍情况。贴近的内容,加之生动的版面设计,更加拉近了党、政府、媒体、受众间的距离,体现了从上至下对民生的重视与关注,领导的高度重视转化为公众的普遍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新牟平》周报俨然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最喜爱的报纸,受众反响良好。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诸多新媒体应运而生,如何加强网络宣传、进行舆论监控也成为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此时的王孟子也肩负起区政府网站的运营维护工作。借助这一平台,王孟子与单位的领导同事紧紧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积极发挥宣传文化战线职能作用,凝心聚力,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主旋律,努力营造全区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创文明工作深入开展,推进各单位更多地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促进了全区各项建设事业健康发展。通过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势,开展报网互动,形成合力,使宣传的声音传得更远,使更多的受众参与其中。
传播先进文化服务当代社会
虽然新入职场,但在大学时期,王孟子便萌生并致力于文化事业,曾受邀列席中国散文峰会、中国青少年文艺家大会、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主题沙龙、澳门回归十周年庆典等文化活动。但随着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半岛经济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而如何团结社会各界的力量来一起关注、研究、弘扬胶东文化,使其在蓝色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并最终让胶东文化迈向海内外,吸引更多世人瞩目,便成为王孟子当下的期愿。为此,王孟子与几位同仁策划组织了“首届胶东文化高峰论坛”,邀请了来自学界、政界、商界、民间的百位文化人士,在LD体育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开启了胶东文化大讨论的风潮。
今年是我党建党90周年,又逢辛亥革命100周年,更是烟台开埠150周年。烟台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开埠,而如何挖掘整理和纪念开埠文化摆在了烟台人的面前,王孟子便是其中一位研究者。在进行文史资料搜集整理时,他发现烟台开埠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起源地,那便是已有800年历史的毓璜顶。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探索,王孟子与多位有识之士认为,“创诸元季,整自前明”的毓璜顶,堪称集聚文化之地,集史料价值、建筑价值和民俗价值于一身,实乃烟台文化血脉之龙首。为更好地发掘整理其文化,经过多方协调努力,他们在玉皇庙创立毓璜顶文化研究会,王孟子任副会长,研究会挖掘整理、考证搜集毓璜顶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以此为圆心扩展到整个烟台及胶东的文化,最终以书刊文辑形式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史资料,期间组织过多次专家学者研讨会,为烟台开埠文化注入诸多新的思想火花。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大学时王孟子便热爱文学,文章在海内外刊物均有发表,多次入选各种文集选本,在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国家级文学赛事上获奖十余次。除个人原因,这种热爱也是得益于母校浓厚的文学氛围,尤其是张炜等老一辈(中国)有限责任公司作家群对学子们的感染,曾参与复刊编辑《贝壳》杂志的王孟子对此深有体会。所以在个人文学创作之外,王孟子十分关心母校文学新星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王孟子与几位文学爱好者经过多方争取,最终在烟台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主管、烟台市作家协会主办的纯文学杂志《胶东文学》之外,单独创办了《胶东文学·校园版》,于今年择日出版发行,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文学创作发展事业。创刊号便是由王孟子牵头引线,主打LD体育的贝壳文学社,扶持文学新人。《胶东文学·校园版》的面世,将为本土学子开创一个崭新的抒发情怀、展示才华、交流携进的平台,推进烟台文化事业发展的平台。
王孟子的执著与坚毅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学与宣传的道路上,他将走得更远、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