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故事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故事

    王福祯:在基层落地生根
    日期:2018-02-03 阅读:
    打印

    王福祯,男,1988年11月出生,山东枣庄人,中共党员。2006年——2010年在LD体育商学院学习。在校期间曾担任班级干部、院学生会宿管部部长等职务,先后荣获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毕业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2010年考取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现在栖霞市寺口镇党政办公室工作。

    直到上班的前一天,王福祯还不知道寺口这个乡镇,也没有想到这里会成为他的工作“处女地”。2010年7月19日,栖霞市2010届选调生分配会议在市里召开,宣告着他将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人”。在去寺口镇的路上,王福祯没有意识到汽车已拐了多少弯,穿过了多少繁盛的果园,只知道离期待和梦想越来越近了……

    见过领导之后,王福祯被安排在党政办公室。党政办的主要职能包括接待来访、服务领导、上传下达、后勤管理等,可以说是各部门中工作性质最为繁杂的。一般党政办要七八人,而他们只有四人。王福祯的角色俗称“公务员”,即只要和办公室有关的工作他都要熟悉、参与,每天几乎都是满负荷工作。有人说,普通医生一辈子的磨练还赶不上战地医生一天的成长,初到党政办王福祯便有了战地医生的感觉,每天都在飞速的成长。

    寺口镇与大学相比,硬件上没有任何可比性。政府办公楼是超过30年的老楼,只有几台电脑,没有复印机,打印多要用半自动的油墨打印机。十几平米的宿舍放着三张床,外面通着办公室,为的是值班方便——党政办要求24小时有人值班。王福祯报到后,听说还没有一个外地选调生坚持到锻炼期满,但他清楚来这里的目的和意义。他有幸从鲁西南一个落后的农村来到烟台,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魂牵梦萦的大海,见识了他的包容与气魄;第一次见到了向往已久的高等学府,并有幸在她的怀抱里生活了4年,感受她静雅的校园和蓬勃的气息。毕业后到基层工作,以所学、所能,把(中国)有限责任公司的精神带到这个似曾相识的小镇,他感到了生命的真实不虚、踏实安稳。不管有多少批评或是歌颂,中国老百姓的事情总得有人来做,当代大学生总得经受各种历练,从学校到社会,从幼稚到成熟,担当起时代的重任,让国家、社会更好,让自身获得进步。

    事非经过不知难,王福祯对此深有体会。一切文字和传媒的描述比起亲力亲为都要肤浅得多。在基层,真正考验人的,不是该怎样赞美老百姓高贵的品行,而是当他们因为利益受到损害而情绪激动、行为失控时,能否平心静气地倾听,并为他们寻求解决的途径;真正考验人的,不是该怎样记录这里的山山水水,而是能否融入其中,真正成为他们的一分子,接受他们泥土的气息、简单的思维,学说他们拗口的方言,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真正考验人的,不是大学里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养成了多么高雅的气质,而是面对复杂的基层环境,能否通权时变、积极创新,切实做出一点成绩。

    王福祯第一次下乡,是为了推广远程教育,给每个村配备一台电脑。他负责把电脑送到村里并安装调试好。寺口的村庄多以“耩疃夼沟”命名,村如其名,多是山险沟深之地。当时正值腊月多雪的季节,狭窄的山路上积雪盈盈。不需要任何文学修辞,老普桑一路跋山涉水穿林打叶,让他深切体会到,只要胆识够了,没有老的不能行的车,没有坏的不能行的道。在去往一个山村时,他们恰被两辆“抛锚”的车堵在了山路中间,进退不得。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他们从一条不足车宽的荒弃小道冲了出来。在一个急转弯的陡坡处,汽车几乎失去了控制,顺着坡势滑行而下,多亏司机经验丰富、技艺高超……这是他迄今为止最为惊险的旅行了。尽管如此,温暖始终伴随着行程。不管走到哪个村庄,乡亲们都争相给他们送来苹果、地瓜、花生等家藏,那份热情不接受都不行。最难得的是,他们完全是出于对“远客”的欢迎、“劳者”的慰问,而非什么“利益”的诉求。返程的时候,看着山里衣衫简朴的人们,王福祯想当然地感慨道:“这里的人真不容易,大山阻碍了他们。” 司机林师傅却笑道:“这里的每户人家年收入都在十万以上,许多二三十万的。”看着我惊愕的表情,林师傅解释道:“现在苹果的行情大约是一亩收入一万元,这里谁家没有个十几亩果园……”富有而朴实,勤劳而安稳,他们让王福祯肃然起敬。

    在工作中,王福祯经常遇到在新中国建国历程中立过汗马功劳的老党员、老战士。2010年底,他帮着镇里发放建国前老党员和困难老党员的补助,有幸接触到他们,只是没想到人数如此众多。这个人群很少走进人们的视野,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习惯了平凡和沉默。这些人大都在80岁以上,每当他们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艰难的从乡间踱到镇上,王福祯都要请他们在办公室坐坐,端上一杯茶水,侧身而立倾听他们的故事。他们有些人从解放战争打到抗美援朝,无数次出生入死使身上伤痕累累,留下终身的后遗症;有些人用担架抬过伤员,用小推车运过军粮,为解放军做过衣服。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口齿不清,听力几乎丧失,他们费了好半天才明白他是想弄清楚年终补贴是200还是100。起初,王福祯不太理解他的斤斤计较,这位老人无奈掏出来一张皱皱巴巴的便笺纸,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他的履历:建国前他推着独轮车支援过前线,可惜是1950年入的党,没法享受国家“建国前老党员”的补助政策;建国后,村里的书记换了一届又一届,他作为会计一直没换,这样一干就是40年;他没有一次因为个人的事情找过政府,只是前不久他唯一的儿子也去世了,生活难以为继才求助于政府……在这些历史片段中,王福祯认识到,奉献和功勋,历史和传统,从来都在我们身边,只是当事人从不居功自傲、宣扬于世,而我们太关注于现世而忽略了传承。

    基层的工作离不开基层干部。他们的学历总体不高,他们的语言也许不够文雅,他们的穿着也许不够庄重,但是他们的的确确有许多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地方。镇上有一位分管干部考勤、信访稳定等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对待工作从来说一不二,坚持原则。但是对待来访的百姓却如同亲人一般,让座递烟,倒茶水上水果……。王福祯没有见过他解决不了的上访问题。他调走的时候,新上任的副书记请教他工作经验。他说,寺口镇的老百姓最温情,只要以真心相交就行。镇司法所的所长处理起案子来,整个机关都佩服。找他的群众也许是争执了几年的纠纷,也许只是邻里偶然的小摩擦,也许涉案金额达几十万,也许是鸡毛蒜皮,但是他都不厌其烦地为其解决。他办公室里始终挤满了来访群众,几乎没有清闲的时候。有人命大案无法获赔的,有签了协议又反悔的,有老人没有柴烧的,有当场动手殃及他的,他总是不温不火,不圆满解决不罢休。王福祯问他:“您哪儿来的耐心?”他文气十足地回答:“我生于斯,长于斯。”

    基层,有太多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坚持信仰的人们,这些扎实的工作,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才战胜风雨,迎来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才拥有那么光明的未来。

    母校给了王福祯崇高的理想,基层给了他扎根的土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