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故事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故事

    矫健:胜天半子 文苑奇葩
    日期:2018-04-29 阅读:
    打印

    矫健,山东乳山人,1954年生于上海,1979年就读于LD体育中文系(当时的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现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原烟台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报告文学集《一个西行者的自述》《无愧人生》《心之光》《克孜尔之路》《走进帕米尔》,散文集《多味人生》,短篇小说《在历史连接点上》等。

    2017年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遍大江南北,这部反腐大戏立意深刻、角色鲜明、发人深省,反转的剧情与犀利的台词,令观众耳目一新。而剧中那句对高育良、祁同伟、侯亮平三人命运一语成谶的“胜天半子”,正出自该剧首席策划、LD体育杰出校友、著名作家矫健30年前的旧作《天局》。

    1969年,矫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乳山农村插队劳动。原本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家庭的他经历着与农民一样的体力考验,早晨五点起床,天黑才下工,一天下来,超负荷的劳动使得矫健和当时在一起的知青们筋疲力尽。然而,在这艰苦的生活中,他却发现了蕴涵其中的美丽,他看到了一个个为生存、为家、为国在奋斗着的拼搏的灵魂,看到了这种劳累下的精神的美丽。

    1973年,在别人依旧怨天尤人的时刻,他的小说处女作《铁虎》发表并一举成名。

    从1973年处女作小说《铁虎》发表开始,几十年间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天马影视文学奖、《十月》文艺奖等多种奖项,可谓享誉无数。但在风头正劲的岁月里,矫健意识到他所走的路是文学的旧路子,以农村为基调、背景和主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文学将何去何从呢?他开始探索、寻觅,下海体验,在商海浪潮中历尽沉浮,为文学淘得一条黄金路。

    在谈及写作之路时,矫健说:“写作不是一门普通的职业,人人都可以卖包子,但却不能人人都成为作家,就创作而言,天赋、生活、热情,一个都不能少。”

    1979年他考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今LD体育)中文系学习,与校友张炜、滕锦平等人合办《贝壳》文学杂志,创办文学社,在实践中磨练自己,成就自己。也正是这群在热情中创作的人,后来成为“(中国)有限责任公司作家群”的主力。

    “新”和“活”是矫健创作的最大特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关注的焦点是农村改革和农民命运,文坛上农村题材的小说层出不穷,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矫健凭借一系列农村问题小说《农民老子》《老霜的苦闷》等在文坛上名声大噪,但是,太多人挤在同一条船上,创作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具有创新意识的矫健决心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一个偶然的机会,矫健下海了,一个天才的小说家踏上了他的经商之路。

    从1988年到1998年,十年弄潮,矫健饱尝甘苦。于股市于邮市于外汇于期货于房地产,矫健品味了每一滴海水。最终,他还是在商海中沉没了。心中那挥不去的文人情结,是他致命的弱点。这使他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这辈子结下的是写作缘,是文学梦,创作是他的根,是他永远的最好的归宿。

    带着从商海挖回的一大堆“生猛海鲜”,矫健以独特的人生体验,占领了一块绝佳的创作领地——投资小说。

    1997年初,矫健的第一部投资类长篇小说《红印花》出版。小说以邮市为题材,全面展现了邮市投机风浪和那些或善良聪慧或阴毒愚钝的炒邮者的众生相。他突破了原有的农村农民题材,走向了商业领域、现代领域。《红印花》以其崭新的题材和构思获得了第二届山东精品工程奖。

    2003年,矫健的第二部投资类长篇小说《金融街》问世,并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人们看到一位崭新的作家以其清新的视角在诉说着当代城市人的话语和心灵的律动。2005年,一部以股市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换位》赫然出现在《花城》第五期上;2006年,中国有关房地产的第一部小说《楼王之迷》被《小说月报》原创刊收录。

    评论界专家称,矫健没有以纸醉金迷为小说的基调,他是在喧嚣的闹市中,投机渔利的人群里,寻找人性,寻找美好,让人从中感受到改革时期中国金融、经济领域的巨变。

    对于现在颇有争议的电视电影领域,他是这样理解的:“现在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我们不再仅仅依靠纯文本生存,不是说我们的文本创作不再有市场,而是说正是有了这些条件,我们才有了更广阔的路子,而我们唯一不能过多地批评这条路的理由就是:它还在探索。”矫健尝试着探索这条路,他的许多小说已被改编为电视剧,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创作应该紧贴时代,创作的方式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而有所改变。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看到一名烟台本土编剧闪耀荧屏。”矫健表示,从目前的文学发展来看,影视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创作手段也更加丰富。作为一名作家,应该注意学习影视文学的创作手法,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学创作。

    2016年4月,矫健正式卸任烟台市作家协会主席。虽然不再担任职务,但他却时刻关注着烟台文学的发展。“烟台曾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阵地,在这片土地上出过许许多多著名的作家,我们的‘(中国)有限责任公司作家群’更是威震文坛,可以说烟台是有深厚文学土壤的地方。”矫健表示,烟台作家拥有很好的创作基础,但在视野上还应该更加开阔一些,特别是在接受新事物方面应该比老一辈作家更敏感。

    眼下“全民阅读”的热潮席卷全国,“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作为烟台的文学大家,他对读书的理解很深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厚重、从容。”矫健表示,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里,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在书籍中找寻灵魂的归宿,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读书的益处更是不言而喻。“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广泛涉猎不同类型的书籍,在精力充沛的年纪多去汲取书籍中的养料,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将大有裨益。”矫健如是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