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登讲台至今日,十几个春秋悄然流过,弹指一挥间,但从事教育的初心未忘,站在讲台上的激情仍在,用爱与责任照亮教育之路的梦想仍在继续。优秀教师的标准是:“淡定,从容显现的儒雅;执着,大爱流露的境界。”十几年来,虽然平台更换,站过不同的讲台,但是从未中断过自我成长,一直坚持提升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不但给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更是用爱与责任教书育人,关爱他们,用自强不息的正能量影响他们,在课堂之外尽量用自身微弱之光影响他们走上一条光明之路。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当初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与粉笔课件做伴,与黑板教室为伍,也就选择了付出与艰辛、爱心与责任。爱是教育的灵魂,十几年的讲台生活,无论面对的学生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我都将真心、爱心、关心和耐心奉献给一个又一个年轻求知的心灵,每当他们学习上困惑、心灵上迷茫,或是金钱上短缺时,我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对我来说,付出是一种快乐。十几年来,不忘初心,换得的是学生给予我的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当带的第一届学生久未联系,集体在网络上找我时,当节假时收到一个又一个来自天南海北的短信问候时,当上课前学生悄悄送了一杯菊花茶时,当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取得更大成功的捷报传来时,我都深深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坚持是有意义的,当初的选择是对的。马克思曾在十七岁《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我们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困难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对我来说,选择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为学生的幸福而劳动,这个职业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不管在讲台上站了多久,走了多远,我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爱与责任之光照亮教育之路。
爱与责任是教育之基石,但绝不是教育之全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学生心目之中的良师,除了要具有人格魅力外,还要有丰富的学识魅力;不但给他们呈现精彩的课堂,而且能旁征博引,讲述引人入胜。因此,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
首先,在专业方面,努力钻研,从未止步。我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道理。但是,希望自己是一条流动的河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阅读、思考,使自己这条河流时时有源头活水涌来,能带给学生新鲜的知识,教给他们以新的视角思考,来点燃他们内心的火花。
在专业知识之外,我也注意学习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一直在成长的路上。现在是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大学生就处在接触新媒体的前沿,他们可以共享全球的某些教育资源,甚至参与全球话题的讨论。在这种背景下,和其他传统教师一样,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上来说,我的成长有了更好的资源,网易公开课、慕课平台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向学生传道授业。从挑战上来说,我也面临着学生接触的信息菁芜并存,自己和学生使用的不是同一个话语体系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采取学生在哪里,我就去哪里的策略方针,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不仅学习新知识,且不断学习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只有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引领学生前进的方向。
如同相信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学生面前,我选择给予他们坚定的信任。在他们做错的时候,在他们失败的时候,我不会冷言冷语,更不是漠然置之。我相信年轻就有无限可能,相信他们身上带着等待我们点燃的火种,他们身上有不竭的动力。做一个有远见的教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有了完美的过程,教育自然有无憾的结果。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学生如一棵不断成长的苹果树,老师在一旁关注、期盼和守望,清除树旁边的杂草和害虫,在狂风暴雨即将来临之时,去保护树不至于被吹歪,而不是机械灌输,更不是拔苗助长。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话言犹在耳,十几年的付出,虽然得到了学生的一些认可,但我深知一名教师的光荣与责任。讲台给我提供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我将继续用我的爱心与责任、热情与奉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做一个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习型”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