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故事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故事

    臧海强:淳朴海强 桑梓情深
    日期:2018-07-13 阅读:
    打印

    臧海强,男,1945年5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85年毕业于LD体育原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烟台地委组织部干事,海阳县小纪公社党委书记,海阳县委副书记、书记,西藏莎迦县委书记,烟台地区经委副主任兼口岸办主任,烟台市交通局局长、党委书记,威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兼政法委副书记,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山东省政府省长助理。2010年被学校评为“(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杰出校友”。

    “乡音无改鬓毛衰。”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里的诗句,用在臧海强身上恰到好处。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将他的家乡情结渲染得异常浓烈。

    亲不亲,故乡人。话匣子打开,泉涌般的思绪也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激情的岁月:中山夼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萌动,遥远的西藏萨迦县工作经历……,一件件往事的述说,又在重演那段不曾忘却的记忆。

    你们寄来的报纸我都认真地看了,《LD体育报》像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可以看得到母校,可以亲近得到母校。

    在我的眼里,《LD体育报》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母校对在外工作的校友们的一份心意,她不仅传递了信息,更联络了母校与在外(中国)有限责任公司人的感情。我见到了报纸,就像见到了母校一样,因为在外面的人都很想知道母校的情况,很想了解母校的变化。每次打开新寄来的报纸,就像是收到母校的一份温暖,心里就更高兴了。

    我对母校的事情,一是关心,二是关注。尤其是在外面时间长了的,又长时间不回去的人,这种感觉更深刻一些。对母校的关心是因为对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惦记着,每次回到母校或经过母校时心情就是不一样,那感觉就是回到家了,打心眼里感觉亲切。对母校关注,关注母校的发展变化,这张报纸成了了解母校,与母校及时沟通联络的纽带。

    我1945年出生在小纪镇中山夼村,1962年参加工作,当时在村里担任民办教师,干过大队会计。我是个初中生,但在那个年代,初中毕业就是高学历了,就跟现在的大专生差不多。我们村有100多户人家,从担任民办教师开始就算在职工作了。后来我在乡里工作过,担任了小纪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后来到县里担任副书记、书记。所以说,我对家乡的感情和其他人不一样,非常深。

    在海阳工作的那段时间,大家都希望海阳往好处发展,我也是这样想,并且努力工作的。当时海阳很穷,生产条件很落后,海阳和莱阳的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太多,海阳比莱阳相对还要差一些,县里一年的接待经费只有2000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当时年轻,反应灵敏,紧跟改革发展形势,敢想敢干。但那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1983年以后,烟台才开始大范围进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海阳那个时候要是早早下手加快发展的步伐,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我是1979年到的西藏,与孔繁森是一批的。我在日喀则地区萨迦县担任县委书记,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当时,西藏正需要一位在职的县委书记,而我在海阳担任了三年县委书记,正好符合条件,就去了。我31岁担任海阳县委书记,到西藏时才34岁,是援藏干部中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但是我的身体也是最差的。

    援藏前,我的血压就高,因为年轻,没有太在意,服从组织安排,就去了西藏。没想到我的高原反应特别厉害,加上本身血压就高,患上心肌梗塞,身体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西藏时,我的心率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换了别人早就回来了,当时其他地方来的援藏干部因为高原反应的原因走了很多,而我一直带病在那里坚持工作了两年。说实话,坚持,不仅仅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更因为我来自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流血牺牲都能坚持,和平年代,我们也应该坚持。

    在去西藏之前,开会我从来不带笔记本就全靠脑子记,会议内容在脑子里记得很清楚。由于高原反应,使我的记忆力衰退。即使是这样,在1983年考大学时,我一个初中生考得比其他高中生都要好,全凭着自己的实力考上的。

    在LD体育学习的两年时间里,不仅仅是学了知识,还把脑子练好了,主要是自己有意识地强化记忆,一直到现在我平时也坚持搞强化记忆,学习电脑知识,收发邮件,电脑水平在一些老同志里面还是数得上的。

    海阳这几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亚沙会的筹备、毛衫产业的发展都提升了海阳的知名度。对老家海阳的关注,我认为不能光说空话,还是该帮着老家办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在辛安建一座与青岛连接的大桥,最早是我提出来的。那年我去青岛视察工作,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人把他们的城市建设规划拿出来给我看,我一看他们的滨海大道修到即墨的丰城,便有了在那里建一座跨海大桥的想法。因为我在辛安镇工作过,辛安镇的鸭岛我上去过,对那个地方比较熟,所以一看到那个地方,我就想到了应该修一座桥通到海阳,把海阳变成青岛的后花园。

    有一次,海阳市的负责人到济南来开会,我就跟他们谈了在青岛见到的情况,分析了建桥的好处和“借青兴市”的有利因素,并帮助解决修桥遇到的困难,因为那时我分管交通工作,后来他们回老家办得很及时,一届一届地逐步把这个大桥修起来了。这个桥修起来以后,海阳能直接接受青岛的辐射,不管从经济上还是从它本身发挥的交通作用看,对海阳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担任省长助理时,分管民营企业,我到海阳讲了几堂课。那时讲的民营经济与现在的民营经济不一样,主要是以解放思想为目的。我一般是不到县级市里讲课的,到老家讲课那真是舍身处地、心甘情愿来做这件事情的。

    老家人很淳朴、很实在,每次回家与家人、村里人拉拉家常,那种感觉特别亲切,希望老家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也祝福母校的发展越来越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