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联庆,女,中共党员,LD体育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物理系本科生。现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
她学习成绩优异,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突出,本科在校期间连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校级优秀班干部,并于2014年荣获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了第四、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参加“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获省级三等奖。与团队共同研发了“临震预警装置”和“基于横波+纵波捕捉的激光窃听器”,自主研发了“基于磁阻尼的高楼逃生装置”并以该装置为核心科技,与团队合作完成“安速缓降技术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计划。所有的成绩都源自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科技创新的崇尚与追求。
兴趣,让梦想起航
她来自教师之家,在建筑工程专业出身的父亲的影响下,对一些发明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小喜爱读书、喜爱去科技馆参观,这都为将来的一些奇思妙想的精巧设计奠定了基础。上中学时,学校设有创新工作室,类似于大学里的科技创新类的社团,而她便是其中的一员。创新工作室所研究的创新类项目,很多都和物理知识相关联,这正是她的兴趣所在。中学期间她成功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鼓励。
坚持,迈出梦想第一步
高考之后,她进入了LD体育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成为物理系的一名学生。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她怀抱着对创新浓浓的热情,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历练。由于她比较喜欢《我爱发明》这一节目,每次观看该节目的时候,总能在其中生出许多奇思妙想。在某一期的《我爱发明》中详细的介绍了关于高楼逃生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发明。同时她联想到上海静安区火灾事件,并设想如果能设计出一种新型的高楼逃生装置,那么在火灾和地震等一些突发事故中,将会大大地减少人员伤亡。于是,在科技创新协会的讨论会上提出了这个想法,老师很赞同。然而,有创新性想法很容易,真正自己动手去做时才发觉真正的科研成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更加要求她要扎实地走好每一步,而这一路上都充满了困难与挑战。
暑期将近,她和协会的同伴们真正的探索即将开始,在周围的同学们满心欢喜的准备踏上回家的旅途时,他们依旧雷打不动的在实验室想方案。用了将近两周的时间来查文献,从早七点到晚九点,一直对着电脑看文献找想法为后期研发打基础。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开始着手设计项目时,她才发现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简单,演示实验的一次次失败证实了很多的想法和方案是完全行不通的。那段时间似乎进入一个瓶颈期,整个人总是处于一种沉闷的状态。但是她没有放弃而是重振精神,继续不停地查资料、画图纸、想方案。终于,一次演示实验的成功给她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在方案略有进展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方案已被别人率先使用。刚刚找到的一点光明又被无情的掠夺,她的心情跌到了谷底。
但她一直相信,“只要我们还能思考,就不能放弃。”经过反复的实验和修改,她设计出了最优方案,迈出了装置研发的第一步。方案有了,制作阶段又是困难重重。先从寻找原材料开始,他们一遍一遍地在建材市场寻找着需要的原料,正值暑假,天气炎热,稍一走动汗水就湿透了衣背,但是没有谁有一句怨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遍遍的失败,一遍遍的改进中,她自主研发的“基于磁阻尼的高楼逃生装置”,解决了传统缓降器结构复杂、安全系数低、易受环境影响、缓降效率低等方面的不足,在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在她看来,这样的结果不仅是个人的骄傲,更是团体的荣耀。
历练,让梦想走的更远
升入大二后,她开始更积极主动地做实验,与团队共同研发了“临震预警装置”,此装置不仅可以用于地震前兆观测、临震预警、固体潮的研究,还可用于防盗监测等。解决了传统装置测量方向有限、受环境影响大、不能判断地震方位等问题。另外,还与团队共同研发了“基于横波+纵波捕捉的激光窃听器”,应用于军事方面的情报窃取,避免了安装窃听器的风险,通过加入横波更好的获取声音全貌,并在2013年获第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升入大三后,她担任科技创新协会会长,带领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继续科研的道路。成功组织了包括第二届“LD体育金点子创意大赛”、“物理教具改进大赛”、“物理演示实验大赛”等大小活动在内的十余项活动;组织协会成员参观各类博览会、带领团队参与了“LD体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并获得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在担任科技创新协会的会长期间,她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将创新产品推广出去,使更多的人受益才会体现作品的价值。于是,她将单纯的创新模式改变成致力于在创新基础上的市场推广,以便收获更多的科技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做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更多的人服务。于是,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她以自主研发的“基于磁阻尼的高楼逃生装置”为核心科技,与团队合作完成了“安速缓降技术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计划。
梦想,让她勇攀高峰
2015年3月末,顺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这她一直以来的理想,自决定报考北航起,她就下定决心,并作好了打一场持久仗的准备。每天的状态都如高三一般,周密计划,张弛有度,充分并高效的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经过一年的洗礼,她终于于百万人中冲过了人生的第二道独木桥。而不骄不躁,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正是她冲出重围的不二法门。希望她能在新的平台上继续着自己热爱的事业并收获累累硕果。
愿每个整装待发的重新开始都在这年少的岁月里都为时不晚。(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