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体育地处烟台,濒临海洋,有着优美宜人的海景;加上LD体育作家群浓烈的文学氛围,使我来到这里想继续我的创作生涯,同时培养下一代的小作家。我的大量短篇小说都是来了(中国)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写成的。”
在近日的一次读书沙龙活动中,90后女作家周燊热情地解答着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在她成长过程中,一直与写作为伴,七岁就开始诗歌创作,并发表在当地各种期刊报纸上,《读海》等七首诗歌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里。她坚持创作长篇小说,《多麦家族》出版后在国内引起强烈反映,《爱在八点半》受到广泛好评。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年仅18岁的周燊并没有迷失在眼下的成就里止步不前,而是前往复旦大学潜心攻读创意写作,跟随当代作家王安忆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来到LD体育后担任创意写作老师。在这段时间里,她笔耕不缀,发表了《昆仑岭》《印象派》等多部短篇小说。
童趣纯真 灵感初现
如同果麦编的《孩子们的诗》这本书里面的小作者一样,童年时的周燊就是一位小诗人,她的父亲就是她的伯乐。六七岁的时候,一天,她有感眼前的景象,随口表达感想,尽情描绘心中的感慨,恰巧这些句子被她的父亲听到了,父亲感到惊讶与欣喜,周燊随意说的几句话其实就是一首小诗。父亲让她为这首诗起名,她说:《问雨》。父亲将这首诗记录了下来,投到当地的报纸上。不久,这首诗被发表了,诗的作者当然备受瞩目。于是她一下子在写作中获得了成就感,就像在黑暗中有人为她举起了一把火炬,这把火照亮了她,温暖了她,让她对写作有了更大的兴趣。她不断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注意生活中事物的变化,思考两件物体之间的关系,探求事物的本质,寻找写作的灵感与方向……
“其实,种子并不想发芽长大,也不想开花结果,他钻出土,只是为了看看其他种子在哪”,周燊在孩童时期,创作了许多小诗,对这一首情有独钟。孩子的视角与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总是抱着最诚挚的善意看待这个世界,脑海中的世界永远是美好而有活力的,甚至有些时候的想法是成人也无法企及的。周燊认为孩童的思想就是宝藏,需要去探寻与发掘,需要被这个世界呵护。“童趣是上天赋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可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我们长大了,这种天真烂漫的童趣也消失殆尽了。这多可惜啊……”周燊惋惜地说,她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日子里。
“我在小学二年级写的作品发表在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四年级写的作品发表在五年级的课本上。不过有一段时间我就没有写了,后来想着还是要坚持,然后就走到了现在。”她的语调很平缓,很舒适,一点也没有炫耀的样子,她没有因为自己是个作家而感到多么的特殊。
观察世界 学会联想
“对我来说,联想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她从小时候就感受到了联想的魅力。“小时候写作是为了追寻一些东西,长大之后却成了为了逃避一些东西。”周燊的童年与现在多数大学生一样,独生子女,应试教育,成长经历也十分平凡。唯一能够安放她的灵魂的地方就是她自己联想出的世界。周燊写过一首关于大海的小诗,后来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读过之后,大家似乎看见了蓝蓝的天空,感受到咸咸的海风吹拂,听见海浪拍打沙滩,一次又一次退下的声音……可是她却说,她从未见过大海,这首诗创作的灵感和契机来源于她手中未喝完的矿泉水瓶。可能亲眼看到大海就是她当时的梦想吧,这首诗表达的就是她年幼时追逐的东西,是她的心灵所到达的地方。
“灵感的来源多种多样,也许只是某个女孩眉毛的一次挑动,熟悉的朋友微笑弧度的变化……”原来老师身边的这些人——他们不经意的举动与变化,就是她灵感的来源!这些平凡的人物又怎么能知道他们的生活已经在一位作家脑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他们在作品中承担着平行世界里的某个重要角色,过着与当下截然不同的生活。由此可见,联想的魅力无疑是巨大的,正是因为联想这个能力,她才创造了这样鲜活,有生命力的人物。
当谈到她创作时怎么将灵感转化为一篇篇文章时,她说:“创作需要灵感,但光有一个灵感是不够的,我通常会将它先记录下来,然后等,等下一个灵感……通过联想,找出它们之间的,‘毫不相关’的关系。”她十分认真地表达她的看法,似乎能看见她思想迸发出的火花,她确实很乐意并且享受与大家分享她的创作故事。
《印象派》就是她初来LD体育,只身一人住在研究生公寓顶层时期的作品。一个人住在空落落的房间里感到十分孤独,恰好公寓不隔音,她经常听到隔壁传来的声音——洗衣服的刷刷声,走路匆忙发出的咚咚声……这些给了她灵感,于是李映这个孤独的大学教师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传道解惑 明确方向
“老师您好,我也是个爱好写作的人,可是描写出来的的只有片段,不成章法。来到大学,我被要求写一篇3000字的稿件,要怎么才能做到呢?”
“其实长篇是需要你用一个螺旋形状的思维来写作的——螺旋状的思维方法也是逐渐接近事物真相,了解事物本质的途径之一。 灵感出现之后,你一定要学会放慢“将灵感变为文字”的过程,学会放慢你的思维与写作过程。你会发觉,其实自己还有很多想要倾诉与表达的,许多与之相关的点也会蹦出来。”
“周老师,您在写作历程中是否有不被认可的情况?怎样才能坚持下去呢?”
“无论你做什么工作,走哪一条道路。当你走的越远,能够理解你的人可能就越少,你会感到越来越孤独。作家这个行业,更是意味着流浪。写作的过程更多是与自己相处。自己写的东西其实不用让他人也懂得,取悦自己就好了。”
周燊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她将作品拿给她父亲看,父亲并不赞同她将这样的文字拿出去发表。但是她没有听父亲的话,将小说投给了报社,结果出乎父亲的意料,小说被发表了出来。“我们和其他人对这个世界慢慢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和我父亲还有其他人之间也有了客观存在的‘代沟’。 ”
一位女学生分享了她拜读周燊的作品后的理解与思考:“为什么同样是人,一些人的思想境界很高,而另一些人却成为了社会的蛀虫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恰巧也是历代文人通过写作想要寻找的。”周燊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的理解是:各行各业的人,他们走到现在,是因为他们的选择不同。有的人凌驾于欲望之上而活着;有的人活在欲望和他人的看法里面,不肯抽身看看周遭环境。这取决于你每次做决定前的选择。可能书中描写的人物里面有圣人也有愚人,我认为作者要做到的,就是冷静客观地描绘这些人物,使读者看了之后,自己主观地评价这些人物,判断哪些人拥有的品质是好的、是值得拥有和追求的;哪些人拥有的特质是遭人唾弃、受人奚落的。读者对这两种人的理解与判断的过程,其实就是他重新审视自己价值观的过程。”(徐韵雅 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