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故事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故事

    LD体育史上的著名作家群体
    日期:2019-02-15 阅读:
    打印

    在“烟师作家群”—“(中国)有限责任公司作家群”里,有以萧平为首的“教师阵营”和以张炜、矫健为首的“学子阵营”。其实,早期的莱阳乡师、胶东公学和胶东师范学校,其教师作家和学子作家亦可谓群星璀璨。且不说吴伯萧、臧克家、何其芳、罗竹风等这些教师中令人振聋发聩的顶级作家、学问家,单说那“学子阵营”里的作家,如莱阳乡师学生、将军作家慕湘,胶东公学学生、著名作家曲波,胶东师范学生、著名作家牟崇光、于良志、曲一凡等,也是个个熠熠生辉。这一著名的作家群体恰好说明(中国)有限责任公司作家群是有历史渊源的。

    慕湘

    慕湘,原名慕显松,1916年生,山东蓬莱人,小说家。1930年入莱阳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学习。在王衷一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吮吸着马克思主义的营养,接受着先进思想的熏陶,“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身份暴露,不得已离开了学校。后转入济南正谊中学,又因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被开除,回到家乡从事党的工作,其间曾在《蓬莱日报》编辑《尘烟周刊》,发表小说和散文。1935年在乡村教书,因参与组织的胶东“一一·四”暴动计划泄露,出走天津。1936年底,奉党组织安排去太原,参加了当地的武装斗争。1940年入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2年,被派往晋西北,担任八分区对敌斗争委员会秘书。抗战胜利后,在绥蒙区党委城市工作部工作。1949年任绥远起义部队一○七师代政委等职。1951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1957年任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75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授少将军衔。

    全国解放后,坚持业余写作,著有多部长篇小说。1962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新波旧澜》的第一部《晋阳秋》。小说表现了“七.七”事变后各阶层爱国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抗日救国斗争的生活。1978年又出版了《新波旧澜》第二部《满江红》。其后,《新波旧澜》的第三、第四部相继出版。

    慕湘的作品闪烁着催人奋进的思想光辉,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领导统一战线工作的绚丽画卷,邓拓同志曾对慕湘的文学创作有过高度的评价:“救亡抗日记从头,往事获篇青史留。血火山川今夺还,高歌千载晋阳秋。”

    曲波

    曲波,1923年生,山东黄县人,著名作家。1938年高小毕业后入胶东公学学习,同年调入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后在胶东五支队政治部国防剧团当宣传员,后历任文化教员、指导员、青年干事、组织股长等职。1943年4月入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此时开始文学活动,课余时间创作了剧本《麦收以后》和《排难除害》,由抗大学员排演。1944年夏从抗大毕业,任胶东军区前线报社记者,当年冬天调作战部队,1945年随部队开赴东北,在牡丹江军区任副政委,一纵队三师团政治处主任。1946年冬天带领小股部队参加北满的剿匪斗争,同穷凶极恶的匪徒周旋于林海雪原之中,历尽艰险,终于取得最后胜利。后在辽沈战役中负重伤。1950年转业到工业部门,历任沈阳、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1955年调北京一机部任设计院院长,后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等职。

    1955年,他以迸发的革命激情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开始了文学创作。1957年,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正式发表。小说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改编为话剧、电影、京剧,并被译成外国文字。此后坚持业余创作,1966年完成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塑造农民起义首领形象的长篇小说《桥隆飙》。“文革”中惨遭江青等人的迫害。“文革”结束后得以平反昭雪,又相继推出了长篇小说《山呼海啸》和《戎萼碑》。1979年出席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牟崇光

    牟崇光,1930年生,山东栖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948年考入胶东师范后师部。在校学习期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歌、快板等,成为美谈。毕业后到长岛县任教师。1951年,写出了第一篇小说《胜利百号地瓜》,在《大众日报》《丰收》副刊发表,获山东文艺奖。1952年,调山东省文联任《山东文艺》编辑,从此踏进了文学创作的大门。

    20世纪50年代,牟崇光写出了一系列反映农村新生活、新面貌、新矛盾的短篇。195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邮鸡蛋》,受到广泛好评,被英文版《中国妇女》介绍到国外,又被译成俄文、阿拉伯文在国外发表。1956年出版了第一个短篇集《银色的夜晚》,当年参加了莫斯科书展,书中有两篇被译成俄文。1961年发表散文《四湖行》,被新华社发为通稿,《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选登。196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在大路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人民文学》同年转载,著名文学评论家侯金镜等人撰写文章加以评论,又被收入全国十余种短篇小说选集和《中国新文艺大系》。

    牟崇光两次参加了全国作协、《人民文学》举办的青年作家学习创作会,这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写出的短篇小说《更高目标》,在《人民日报》整版发表,受到好评。1966年初,为了深入生活,他到栖霞唐家泊挂职公社党委副书记,在“文革”中受到冲击。1973年调山东省文联从事创作,写出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长篇小说《烽火》,于1975年出版,成为“文革”期间少有出版的文学作品。

    20世纪80年代,牟崇光的创作进入盛期。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其沉积多年的创作激情得以喷涌,写出了一批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爱的暖流》(与人合作),被《新华月报》转载,十多家出版社编入选集中,十几家电台全文播发,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视连续剧,获泰山文学奖一等奖、全国报告文学奖。报告文学《关于生与死的报告》,获《光明日报》“飞龙杯“奖。发表于《人民文学》的报告文学《站起来的农民》,被多家出版社收入选集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次全文广播。这期间他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田园新色》和报告文学集《关于生与死的报告》。

    1985年,牟崇光主持创办了《当代企业家》报告文学杂志,很快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被评为华东优秀期刊。

    牟崇光历任山东电影制片厂编导、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山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企业家》杂志主编、社长,《东方烟草报》总编辑等职,兼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企业家报刊协会副会长等职。

    于良志

    于良志,1929年生,山东海阳人,当代作家,幼时就喜爱文学。1943年入八路军举办的海阳中学学习。1944年起任小学教员,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入胶东师范学习兼任图书馆管理员,在此期间读了很多文艺作品,尤其是赵树理的作品对他影响较大。他注重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提炼生活,一个窗花、一幅年画都能给他的情感插上翅膀,写出些通讯和故事。1947年在华东新闻干校学习3个月后,调胶东《大众报》任记者。1947年冬起在华东革命大学学习。1949年调山东文联任《山东文艺》编辑,此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49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冒老五和互助组》,在1950年山东文艺评奖中获一等奖。

    20世纪50年代是于良志创作历程的丰收季节。1952年发表了短篇小说《代耕》,同年底由上海四联出版社出版了以《代耕》为名的短篇小说集。195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浪河上》,接着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衣裳》。1957年春,先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上海分会和中国作协,并被选为作协山东分会理事。1959年出版了他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姐妹之间》,不久又推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劳动模范李田英》。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反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此后,不间断的政治运动,先是挨整,后是下放劳动,使他很少能动笔写作。

    进入新时期后,他又重新焕发了创作活力。1985年出版了散文集《飞花集》,之后又发表了多篇散文。1988年,他以自己丰厚的生活积累为基础,与人合作,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风流寡妇》,这是他思想解放的心血结晶,也是他创作道路的新起点。

    历任《前哨》副主编、《山东文艺》副主编、专业创作员、山东人民出版社文艺编审室副主任等职。1980年当选为山东省文联委员。

    曲一凡

    曲一凡,1922年生,山东牟平人,新华社记者。先后毕业于胶东师范、华东新闻干校。曾任新华总分社编委、《湖北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湖北省地方志编委会理事,湖北省老区促进会理事等职。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发表新闻作品近千篇。1957年他所写的通讯《刘介梅忘本回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62年夏季针对当时的“圈湖造田风”,写出了《新洲涨渡湖农场根据江湖自然规律实行了“一水一麦”经营》的报道,被《人民日报》头版刊载。1980年写出了调查报告《黄冈县100个队实行联产承包增产多效果好》等作品;1954年被武汉市防总评为抗洪报道三等功。编写出版了《孝感县丰收记》、《梅川水库科学管水》等读本手册,为《梅川水库科学管水》撰写电影科教脚本。著有《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记者要善于独立思考》等新闻学理论文章。曾主编《记者往来》(原新华社中南总分社出版)、《新闻学习》(湖北日报社出版)等业务刊物。参与编辑出版了《湖北省林业志》、《湖北革命老区概览:殷红的沃士》等大型史志类书。(吕廷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