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故事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故事

    何敬平:从西部志愿者到大学生村官
    日期:2018-01-13 阅读:
    打印

    何敬平,男,1984年10月出生,山东肥城人。2003年——2007年在LD体育法学院学习。在校期间,曾担任院学生会宣传部长、学校学生书法协会会长等职务,先后获得校级三好学生、LD体育校园之星等荣誉称号。毕业后,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赴青海格尔木市人民法院工作。2008年5月,他被青海团省委评为“青海省十佳杰出志愿者”。2008年考取了泰安市大学生村官,现任肥城市新城街道办事处团委委员、龙山社区团支部书记。

    大学期间,何敬平就以其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多次得到学校领导老师的充分肯定和表扬。他担任过学生会宣传部长、学校学生书法协会会长等职务,在宣传工作方面做出过突出成绩。他喜爱文学、书法,在校期间曾组织成立了书法协会,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他的书法作品曾获得团中央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一等奖,散文、小说曾多次发表于《山东文学》、《背景》等专业文学杂志,2007年获得了首届“LD体育校园之星”荣誉称号。

    西部天地大显身手

    大学毕业前,同学们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忙碌奔走,而何敬平却一心一意要报名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这之前,他放弃了多次在东部就业的机会,是他的执著打动了学校团委领导,批准了他去参加西部计划。很多人对他的选择表示不理解。在人们心目中,青海是一个偏远落后的省份,是一个贫穷、愚昧的地方,高寒缺氧的气候,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无人烟的大漠,遮天蔽日的沙尘暴,让人望而却步。何敬平却把原因说得很简单:“西部的艰苦我想体验一下,能去志愿服务西部,一是我想能给西部留下点什么,再就是我想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一些。”

    选择去西部,学院的老师给了何敬平莫大的支持,并给予了他很高的期望,“在青海要记住你是LD体育走出去的学生,在那边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能给咱LD体育丢人!”

    “不能给咱LD体育丢人!”何敬平牢牢记住了老师的嘱托。2007年7月,何敬平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从济南到格尔木,3000多公里的路程,40多个小时的颠簸。看着窗外愈加荒凉的景色,他的一腔热血逐渐冷却了下来。在火车上,他有过一丝后悔,做过一阵阵地思想挣扎。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退却就是失败,他这样告诫自己。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何敬平动情地说。从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来到戈壁新城格尔木,每当回味那一年的西部志愿者生活留下来的点点滴滴,他禁不住心潮澎湃。当回想那片神奇的土地和美好的时光,他自信地说:“我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与自豪。”

    格尔木,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河流汇集的地方”,属青海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的西部,南依雄伟的昆仑山脉,北望祁连山。“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这是柴达木盆地原来的写照。如今的格尔木在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自从2006年东部的大学生志愿者陆续来到这里,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鲜活力。

    何敬平被安排到了青海省格尔木市人民法院作书记员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庭前准备、开庭纪录、整理案卷这类琐碎复杂的活。这些让他丝毫感觉不到作为志愿者的光荣与骄傲,由于饮食的不习惯、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加之远离故乡的孤独感,他曾经产生了想放弃的念头。“不要给咱LD体育丢人!”,他又想起了老师的嘱托,他树立起了重新面对的信心,他没有悲观。志愿者的光环是社会赋予的,但自己的光环需要自身来点亮。刚开始,就需要做好领导安排给的工作,后面有的是机会来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中,何敬平忘记自己志愿者的身份,认认真真做好每一笔录,整理好每一本案卷,解答好每一名当事人的问题。

    由于工作踏实,表现出色,得到了法院领导的高度肯定,两个月后,何敬平又被调到了市委政法委工作,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凭借着勤奋好学的天性,他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单位领导考虑到他的专业,又把他安排到案件督察室,主要负责案件督察和涉法涉诉的信访工作。那里的工作更注重实践性、效能性和可操作性。他积极向领导和同事请教,探索和掌握高效的工作方法。切实为来访群众解决困难,在接待上访群众工作中,做到热情、礼貌和耐心,倾听群众的疾苦,详细记录群众反映问题,耐心为群众讲解有关法律政策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与有关部门衔接处理并向领导汇报,做到问题追踪处理,及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为群众办好事、急事、实事。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青海精神成为何敬平前进的原动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始终不背离忠心、诚心、热心的要求。每接到任务后,从不讲条件,不拖沓,尽己所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在接待每一名来访群众时,不论民族、性别、年龄、职业,都做到热情接待,请他们尽快落座,为他们倒上一杯水,对群众的诉求,做到洗耳恭听。有群众因为对法律政策和司法程序知之甚少,甚至也有缠访闹访现象,何敬平都能给予充分理解,做到换位思考,并不厌其烦地为群众讲解,直到群众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记忆深刻的是,一位乡下大娘和儿媳闹了别扭,来到了他的办公室,说明了她的委屈,何敬平和气地跟她说:“大娘,你们这是家庭纠纷,本不属于我们的调解范围,您可到镇司法所去调解一下。”听罢,便拿起电话给她家所在办事处的司法调解中心打了电话,委托处理一下。几天后,那位大娘又来到办公室致谢,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终于碰到一个好官了!”何敬平为百姓的纯朴、善良所感动,给为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而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充实。

    何敬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志愿服务期间,他担任了当地一所乡镇中学的法制教师,每周义务为同学们上一堂法制教育课。他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讲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识,用生动的案例透析成长做人的道理。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感动着他,给了他坚持下去、要做得更好的动力。由于当地学生大都是农村孩子,不像城里孩子那样善于交流,他便把自己的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告诉了同学们。这样他就能经常收到孩子们的来信或打电话来咨询问题,面对孩子们的一个个疑问,他都热情、耐心地解答。他成了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孩子们也给他留下了很多的感动。他曾经收到过一名离异家庭男孩的来信。从信中,何敬平得知男孩有些性格孤僻,而且有严重的自卑感,他说他感到这个社会对他不公平,总想报复社会,但又不敢,自己感觉到很害怕,对生活没有什么希望。男孩还迷恋网吧,又为自己没钱感到苦恼,总想去偷,又害怕被别人抓住。面对这封求救信,何敬平辗转反侧,不知从何下手。他来到曾经工作过的法院,请教了在青少年犯罪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法官。于是何敬平每个星期都抽出时间到村里为他补习功课,先消除他的心理隔阂,进行深入的了解,通过耐心说教帮他找回生活的信心。从与男孩的接触中,何敬平得知男孩的父母离婚后都不想要这个孩子,男孩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特殊的家庭背景和贫穷是男孩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结,何敬平便给他讲很多成功人士年少时的悲惨境遇,通过故事来鼓励他。男孩穷困的家庭境遇,何敬平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每个月从自己并不算高的生活补贴中拿出100元钱来资助男孩生活。男孩苦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如此灿烂的笑容,便是对何敬平良苦用心的最好回报。

    西部志愿者不求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求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何敬平工作兢兢业业,对西部人民热心奉献,在他身上始终保持着山东人热情、朴实、豪爽的本色,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突出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当地领导和百姓的一致称赞,于2008年5月被青海团省委评为“青海省十佳杰出志愿者”。

    村官岗上续写精彩

    志愿服务期满后,何敬平回到故乡,考取了大学生村官,实现了从一名“西部志愿者”到大学生村官的转变,他再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勤学、善思、求实、奋进”的大学生村官精神。

    大学生村官要想做好农村工作,关键是要“融入”基层,把群众的疾苦记在心头,要真正为老百姓做出点事儿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他和当地几名大学生村官决定走创业致富的路子。作为大学生村官,有责任、有义务带头发展致富项目,为群众增收、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表率作用,这也是时代与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说干就干,他带领四名同事通过外出参观、实地考察、走访论证,最终确定了“以节水池藕种植为启动项目,渐次发展花卉、畜禽养殖、生态观光,建成一个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发展思路。他们将项目命名为“康阳”,寓意着在康王河北岸兴起的健康阳光的事业。同时他们注册成立康阳农业专业合作社,率先创办了当地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

    蓝图需要用双手变为现实。当初,附近的村民听说要在这山坡地上种莲藕,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几个白面书生,能干得了这活儿?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搞创业就是闹着玩的事情。然而,何敬平就靠着不服输的韧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把梦想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

    从平整土地到浇灌混凝土,再到种藕下池,何敬平带领大家全程盯靠并参与劳动。每天晚上轮流在简陋的帐篷里过夜值班,中午和工人师傅一起吃饭,累了就随便找块空地躺一躺。有时为了赶工期,经常加班劳动到凌晨二三点钟才回家休息。一个月下来,他们的脸晒黑了,手上磨起了老茧,也都瘦了一圈,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种藕的那一天,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还扬起了很大的沙尘,为了能尽快完工,他们坚守在劳动现场,一天下来,浑身上下都是泥土。当最后一支藕种埋到土里,天空接着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着莲藕在贪婪的吮吸着清澈的井水和雨水,他们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与轻松。

    大学生村官兴办的创业项目,在社会上得到了认可。但是,能使群众也能从他们的创业中得到实惠,这才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认可。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的带动作用,这是何敬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创业过程中,他们致力于建立大学生村官与农户、农村之间的联系帮扶带动机制,探索实行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联户制度。创业基地借助附近村庄的区位、人际关系、信息技术等便利条件,实行了“一联十”的帮扶模式,他们每人联系至少10户群众。一个星期之内,他们走村串户,在周边三个村共联系到了86户群众,达成了联系帮扶意向。联系户侧重能够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的人员,村官负责提供信息和工作岗位,农户负责提供技术和劳动力,双方之间形成资源互相可利用补充的良性机制,也为创业示范园的正常运转和带动作用奠定了基础。

    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对农民群众来说是最直接的实惠。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需要进行土地流转,也会使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何敬平团队从解决“失地”群众的就业问题入手,着力促进周边农民群众增加就业和实现增收。他们聘请池藕基地的土地原承包人负责池藕的日常看护和照料,并每月支付其800元的工资,是他之前种粮一年收入的3倍多。

    2009年底,他们的节水池藕基地大获丰收,当年销售收入突破了15万元。2010,何敬平和他的创业团队又有了新的计划,他们通过认真考察论证,在当地承包了一座荒山,计划把占地110亩的金银花种植基地付诸实施。届时,他们的工作将会对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从西部志愿者到大学生村官,从青海到山东,何敬平都无愧于时代的召唤,更无愧于自己的选择,他愿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爱心,去打造健康阳光的事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