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当代徐霞客”,旅行60年,南极洲是唯一没去过的
【人物档案】 李存修,1942年出生,山东安丘临浯石家埠村人,LD体育校友。曾任四川省旅游局常务副局长、四川省翻译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著名旅行家、著名翻译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等,现任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会长。曾经入选“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被评为中国首届十大旅游风采人物。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文字记录旅程”,这一直是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李存修的作风,如今已经76岁高龄的李存修去过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走遍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唯一没有去过的就是南极洲,这也是他心中的一个缺憾。经过四个多月的准备工作和严格的体检之后,李存修于2017年的11月20日踏上他的南极之旅。日前回到安丘老家,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他的南极之旅。
60年走遍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真正的旅行家,一生应该去一次南极”,这是李存修时常说的话。他从高中时代开始旅行,LD体育英文系毕业后参加工作,一直在四川从事外事翻译,便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有60年,爬崮顶、徒步行走大运河……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的每一个角落,几无死角。世界七大洲,他走遍六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曾两次抵达阿根廷南部,却都与南极洲这片净土失之交臂,这成了他心头的缺憾。
旅行60年至今,他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南极洲,“以我现在的年龄,再不去,就真得没有机会了,再过几年也去不了那么艰苦的地方。”在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南极洲探险,李存修定了目标,有了方向。10年前,每年约有500人去南极旅游,现在能达到5000人,他要成为这5000分之一,而他又不是简单地“到此一游”,他的目的性很明确——科考,亲眼看看南极大陆的丰富物种。
2017年下半年终于有机会去南极了。当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毕竟已经是76岁高龄,曾经和他一起战斗在旅游一线的驴友们,几乎三年前都在旅游圈消失。年龄大,加上南极条件艰苦,家人虽不放心,却又无法说服他放弃,所以只能支持并牵挂着。
签下“生死状”,踏上南极之旅
想要去南极,需要经过涉外医院严格检查,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十分正常才可以,李存修年过七旬,反反复复检查数次,各项指标均达标,“人家年轻的检查一两次就行了,我不行。”李存修说,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再麻烦都行。
除了检查身体,他去南极是签下“生死状”的,“去之前都会签合同,约定出现任何问题都由自己负责。”到南极没有医生,也没有药品,如果身体出现紧急情况根本无法实施抢救,根据要求,每个人都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随身带好药品,船上只发给每人两片晕船药。“一旦突发疾病,根本得不到必要的治疗和照顾,甚至会发生危险。”李存修说。
此去南极,异于任何一次旅行。他的行李足足有20余公斤,“达到了飞行上限。”除了吃的,他还准备了较多的厚衣服,“别人的行李可能小点,但我的较大,主要是考虑到年龄大,多带了些衣服。”李存修说,其实,游轮上的餐饮相当丰富。
2017年11月2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68人集结广州登机,经过32个小时、几次转机来到阿根廷最南端的火地岛,登上游轮,2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南极。同行的168人中,李存修是唯一的山东人,也是四名70岁以上的成员之一。
吃住在游轮,每天上岸探险
同行的168人吃住都在游轮上,其它时间被分成16个小组,每天早上会乘坐橡皮舟上岸,有领队带他们上岸考察,探险、科考、观察物种等,介绍南极的种种情况,进行各自的活动。11月、12月份正是南极的夏季,温度在零下10℃以内,还不是特别寒冷,这给他们上岸考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极是一个没有任何细菌、尘土的洁净世界,有着极为严苛的保护制度。游轮上有一大池消毒水,包括李存修在内的游客每次下船都要从里边走过,回船也要从里面走过进行全身消毒,平时产生的所有垃圾,甚至排泄物都要带出南极。不能留下任何东西,当然也不能带走任何东西,不过,李存修“破例”了,他穿着水靴下海,捞了两把小鹅卵石,回来经过四趟安检,好话说了几大箩筐才得以放行,“这是旅行路上最珍贵的纪念。”
游轮上准备了许多的食物,近20天的时间,李存修觉着吃的还算不错,偶尔也会吃一些自己带来的食物补充体力,吃一些自带的水果补充维生素。南极没有新鲜蔬菜、水果,李存修自带了饼干之类的零食,还有小咸菜、方便面、水果等,旅程结束,还有较多剩余,他都送给了在南极科考站的中国人。“我们的同胞在那里有使命,这些吃的送给他们,他们都十分高兴。”李存修说,在南极,不管你是来自哪个省市,只要是中国人就是老家人。
李存修很享受这种一边旅行一边学习的过程,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现在南极的最高点、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插着中国国旗。
最怕遇上大浪,晕船是最大麻烦
在南极最惊险的就是风浪,在那里八级风算小的,也很平常,如果大风刮到十级,游轮就会停靠。无风都能三尺浪,何况是八九级大风,李存修们最害怕的就是大浪,只要刮起大风,他们就会赶快回到游轮。“在那种地方刮起大风是很吓人的,尤其是在小船上的时候,感觉小船在不停地摇晃。”
为了防水防风,大家会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有时候在橡皮舟上,一个大浪拍过来,水从头流到脚,如果不是戴着防水帽、穿着防水衣,身上接着就湿透了,立马就会结冰,“防水十分关键。”
因为风大浪大游轮不停地摇晃,里面的桌子甚至不能放任何的东西,因为一个浪打过来,桌子一摇晃,上面的东西“哗啦”一下全部掉下来,特别是晚上,大家都入睡以后,这声音是很吓人。物品落地的声音能够避免,可海浪拍船,船不停地摇晃发出的声音,更会让人感到害怕,“白天的时候还好说,晚上风大了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些害怕,始终处于浅睡眠。”
整个的南极之旅,李存修一直都是晕船的状态,“我最难克服的就是晕船,头也一直觉得晕晕沉沉。”晕船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吃晕船药也不管用,好在并不是一直都在船上,上岸后会觉得好很多。
梦想实现,现在着手写书
“有惊喜的东西,一定要分享”,这是李存修的理念,结束南极之旅,经过30多个小时的飞行,落地后,他顾不上奔波劳累和时差困扰,马不停蹄地在国内多所大学做报告。
2018年元旦刚过,李存修回到故乡安丘,在安丘和坊子做了两场报告,接下来准备利用在老家的这段时间,安心地将南极日记进行再创造,与之前完成的南非洲、南美洲的所见所闻一起,集结成一本书——《南半球之旅》,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半球。
南极之旅对李存修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但这并不是他旅行生涯的终点,只要他还走的动,就会继续旅行,继续考察学习,用他的话说就是,“永远不要把自己当成老人,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人就是要靠精神活下去。”
说起这次的南极之旅,李存修说看到在那里工作的中国同胞确实十分艰苦,这也激起了他的斗志。“对比一下我的生活、工作环境要好很多,这么多人为了信念常年没法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确实十分让人敬佩。”李存修说。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存修会继续旅行考察,不会停下他前进的脚步。“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李存修说。
作者简介:齐英华,曾是烟台师范学院(LD体育前身)中文系1997级学生,一个有着文学与新闻梦想的文艺女青年。现任潍坊晚报民生新闻部(民生领域运营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