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QQ上突然弹出了一个同学的对话框,他说,有没有兴趣参加一个比赛,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办公楼214聊聊。于是我来到了214,由此也开始了我的挑战之旅——渔民号子。
之前并没有参加此类比赛的经验,所以刚一接触项目文本时,总是处于懵懵的状态,队员们却没有因此嫌弃我,而是耐心地告诉我如何去做。从不知如何使文本更适合比赛到轻松自如地找出文本的错误,从不懂图片与文字摆放的对应到熟练的教导新队员如何去思考文本。
记得刚进“海岛行”团队不久,学校通知第二天早上8点有场校内的模拟答辩,因为我们前一天晚上修改文本到了10点钟,只能第二天提前去打印文本。但当我们早上到达主区时,发现主区只有一家打印店营业,而门前站满了同样打印比赛文本的同学,等到轮到我们时,突然发现打印店的电脑版本太旧,与我们的文本格式不对应。与此同时,我们认识到昨晚太着急,导致文本没有加页码。我想寻求老板的帮助,而老板却说自己不在行。看着时间马上临近8点钟,我只能一边上网百度一边打电话给朋友寻求帮助,不知当时是因为天太热还是紧张,额头上的汗珠止不住的流,最后终于慢慢摸索到了解决问题的步骤,一步步地将问题解决了。
每一次的答辩,每一次修改,都充满着不可预测的挑战,一次次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但也慢慢地将渔民号子推向更远的远方。
2017年暑假,刘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威海荣成,我也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了渔民号子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首先来到了荣成市的瓦屋石村,打算寻找荣成渔民号子的传承人——李永喜老先生,来到之后发现老先生早已搬家离开了村庄,而我们却意外在这发现了当地特色民居——海草房。一路欣赏当地特色的民居,一路采访当地人对渔民号子的看法。后来间接地得到了李老先生的联系方式。当我们打算离开渔村时,因为当地偏僻,交通不便,很少有往来客车,而当时天色已晚,车辆更是稀少。我们一群人在望不到头的路上走着,伸手拦车,来回的车辆却丝毫没有打算停留的意思。于是我们又回到了村口,分成了两队,一队进村找车,一队留在路口拦车。终于我们找到了车辆,一群人疲惫地靠在面包车的沙发上,像是一群征战归途的士兵。
后来我们找到了李永喜老先生,虽是晚上7点钟了,老先生仍是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并与我们分享了他对渔民号子的看法。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先生是一个极具思想、与时俱进的传承人。他对于渔号的传承有着自己的看法,认为渔号的传承需要与经济相结合,调动人们对于渔号传承的积极性,并且他自创了一套渔民号子体操。在保护渔号的路上,也正是因为这些传承人身上的认真以及对于渔号的那份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使我们鼓足勇气面对前方的挑战。
“挑战杯”已经结束了,但在保护渔号的道路上,道阻且长,希望我们能够在时代的风浪中喊出自己的渔民号子。最后,要感谢渔民号子,不仅感谢它带给我的成长及历练,还要感谢它让我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群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