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故事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故事

    张朕炜:镜头下的斑斓世界
    日期:2018-05-09 阅读:
    打印

    他是大家眼中的优秀影视创作者,组织拍摄的作品屡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他又是大家眼中的学霸,曾获得过多项含金量很高的国家级奖学金。他叫张朕炜,是文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2级学生,回首在校园度过的三年多时光,他最难忘的就是曾经艰辛而充实的奋斗之路。

    走出迷茫 埋头苦读

    初入大学的张朕炜,和现在的他简直判若两人。那时的他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并且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所以一直浑浑噩噩,处在没有奋斗目标的迷茫期。没课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去教室自习,他却丢下功课,宅在宿舍里玩起了手机,到了后来更是变本加厉,干脆经常连课都不去上了。那时的他在大家眼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后进生,根本不被同学们看好。“整个大一一年,我的学习状态都很差劲。”张朕炜略带腼腆地说道。大一后第一个暑假,他拿到了大一第二学期的成绩,原本以为第一学期考得不好只是个意外的他,在拿到第二学期的成绩后才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此时,他的成绩在班里是倒数。

    大二的生活是个新的起点,他决心走出迷茫,给自己创造一个奇迹。他脚踏实地,从最基本的学习做起,给自己确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大二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力争上游!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他没有丝毫胆怯,每天都学到很晚,奔跑在教学楼、餐厅、宿舍楼之间,过着“三点一线”的苦行僧生活。有些内容看不懂,他就把课本翻了又翻,反复琢磨其中的道理。为了使上交的课后作业达到高标准、符合高要求,他甚至一次又一次重做作业。而鉴于本专业的特殊性,他发现很多课程并不是单靠一味死啃课本就能将知识理解透彻的,比如电视摄像课上所讲的有关准确曝光、镜头的推拉摇移等知识就比较抽象,不实际操作一下很难完全掌握。于是他经常扛起摄像机走出教室,对照着课本上的知识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在实践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朕炜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目标实现了,大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在班里位列前茅。一个班里的后进生竟然只经过一学期的时间就一跃成为了尖子生,着实让师生们惊讶了一把。而凭着他坚持不懈的奋斗,第二学期他同样获得了优异的考试成绩,并因此在大三时荣获了亚洲共同体财团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项重量级的奖学金。

    勤于锻炼 苦尽甘来

    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良好的影视创作水平是必需的。为了提高自己的影视创作水平,一有时间他便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到处拍摄,勤跑勤练,观察并借鉴他人的长处来提高自己。“我经常去外面参与婚庆现场的拍摄和企业宣传片的录制,借此锻炼自己,每天都过得很忙、很累”他笃定地说,“但我从没想过要放弃,因为我深知终有一天会苦尽甘来。”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2013年底,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促使他拍出了自己第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我们老师当时要求班内分组,以组为单位拍摄一个有关烟台人文的纪录片。”张朕炜回忆说。很多同学只是上网搜集了一些素材,把这些素材整理成作业应付了事,而张朕炜所在的小组却一丝不苟,决心认真创作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他们选定了课题,以朝阳街商埠、烟台山领事馆等为依托,探究烟台的通商历史。这个过程困难重重,单是为了收集朝阳街西侧老海关的一些镜头,就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老海关是不对公众开放的,我们前前后后去了好多次都被保安大爷拒之门外,不过他最后还是没能禁住我们的软磨硬泡,答应让我们进去拍摄。”张朕炜兴奋地说。更令人欣喜的是,张朕炜和同伴们发现大爷了解烟台的许多人文历史,在与保安大爷交谈的过程中,张朕炜抓住时机,在一旁默默地架起了设备,拍摄下了这一段珍贵的视频资料,而这段视频资料也成为了整个纪录片中最为出彩的部分。为了提高整部影片的深度,更好地还原历史,张朕炜几经辗转,终于通过《齐鲁晚报》的记者联系到了熟悉烟台通商历史的前烟台博物馆馆长宋玉娥老师,对宋老师进行了采访。这段来之不易的影像也同样使这部纪录片大放异彩。这个名为《烟台底片》的纪录片,前后共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大功告成。《烟台底片》一经公映,立刻好评如潮,并一举斩获了第四届“视友杯”中国高校电视奖专题类三等奖、201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优秀奖、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三等奖多个奖项。

    有了这次集三大奖项于一身的辉煌经历后,张朕炜并不自诩高傲,而是变得更加勤奋,相继编导、拍摄了更多的优秀作品。《给光盘行动点个赞》摘得2014山东省优秀教育电视节目新闻类一等奖,《牵叶》荣获“全国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称号……而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张朕炜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部名为《光影(中国)有限责任公司》的宣传片。这部短片是2015年学校招生的宣传材料,刚一接到摄制任务,要强的他便奔走于校园各大角落,开始了又一次艰辛的拍摄之旅。其中,为了捕捉到(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后山的日出场景,他经常凌晨两三点就赶到后山。在接近零度的寒冷天气里,手捧冰凉的拍摄设备的他,冻得瑟瑟发抖。饿了,就啃一口冷面包,深吸一口气,然后继续拍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常常一坚持就是四五个小时。而由于天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拍摄到的场景总不能使自己满意,接连半个月的时间,他每天都要去后山取景,终于捕捉到了最清晰的日出景象,并结合拍摄到的其它场景完成了宣传片《光影(中国)有限责任公司》,为学校的招生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爱师求道 虚心请教

    “我感恩所有给过我帮助的老师,他们是我成长路上的伯乐。”说话时,张朕炜的眼中流露出感激之情。而在众多老师中,张朕炜最喜欢的是他的班主任朴银姬老师,她是张朕炜学习上的引路人。朴老师留学日本十余年,精通日语和韩语,而日语和韩语恰好是张朕炜学起来较为吃力的课程。每次张朕炜在日语和韩语学习上遇到挫折时,他都会寻求朴老师的帮助,朴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语法知识,一遍遍地纠正他的发音,直到他完全学会为止。“有时我中午找到老师时,她顾不上吃饭就帮我辅导功课。”张朕炜感动地说道。除此之外,张朕炜经常参加一些学术讲座,而每次在讲座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都会把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虚心向朴老师请教,朴老师也都会不遗余力地帮他答疑,并且经常把一些国际上相关的优秀研究成果和研究论文传授给勤奋好学的他。得益于朴老师的大力帮助,张朕炜才有了如今丰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在影视创作方面,张朕炜同样有着引路的“贵人”。“张成良老师是在这方面给过我最多帮助的人。”张朕炜感激地说。在策划微视频《给光盘行动点个赞》期间,他们遇到困难,他想到了在影视创作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张老师,于是就找到张老师,向他请教策划方案。张老师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不直接告诉他具体的策划方案,而是点拨他的思路,让他循着老师提供的多种思路来自行设计最佳的策划方案。按照张老师点拨的思路,张朕炜反复斟酌,终于拟定了一份高水平的策划方案。有了这次的经验后,无论以后在方案的策划方面遇到多大的困难,张朕炜都会从源头出发,转换考虑问题的思路,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游刃有余。“如果没有张老师的指导,我想我不会拍出那么多出色的作品。”张朕炜坦言。

    关于未来,张朕炜已经做好了规划。虽然现在已经小有成就,但他仍不满足于自己的水平,决心考研深造,继续完善自己,他的影视创作之路,也将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