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漫之,原名曹元鹏,参加革命后改名漫之,生于1913年,山东荣成人。曹漫之先生18岁投身革命,传奇一生,与谷牧、李耀文、王一平被称为当时的“胶东四大才子”。曹漫之先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胶东特委代理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胶东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黄县县长、胶东公学校长,胶东行署主任,胶东支前司令部司令员等职。上海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政务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第一副秘书长兼民政局局长、市人民政府区政指导处处长等职。1952年以后,曹漫之先生投身高等教育和社会科学的组织领导工作,先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司法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长,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兼法制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华东政法学院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名誉所长,《民主与法制》的创办者、《法学》杂志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等。
深远的历史渊源 一脉相传的理论研究
曹漫之先生是LD体育的前身——胶东公学的创办者。1938年8月,胶东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黄县成立,曹漫之先生担任专员兼黄县县长,同时任胶东北海区保安司令员兼政委。胶东特委承接二乡师扎根基础教育、民众教育的理念,以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为己任开办大学。受党中央办陕北公学的启示,曹漫之先生提议将学校命名为胶东公学,胶东特委全体会议同意并任命曹漫之先生兼任校长。胶东公学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创办较早、培养学生较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曹漫之先生任胶东公学校长期间,以其高瞻远瞩、战略眼光发展学校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仅亲自授课、作报告,还抽调当时军队里的正规大学毕业生来校任教,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适应国家需求的高水平人才,为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曹漫之先生还先后两次组织成立教材编辑委员会,并主持颁发了胶东战时中、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小学教师粮薪供应提高标准、奖惩和退休抚恤办法等,对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胶东公学是LD体育办学历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曹漫之先生在那段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的年月里重视教育、文化和法律,既做普世引领又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他的办学理念、治学态度为今天的(中国)有限责任公司留下了宝贵的文化传承。
曹漫之先生不仅是一位睿智儒雅的革命军人,一位才学广博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还是一位具有革命英豪个性的学者。他以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广博的知识和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深刻理解,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进行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创办《民主与法制》杂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引起了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探索青少年违法犯罪规律,更好地指导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曹漫之先生以古稀之年,毅然决然担负起开拓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新领域的重任。他针对社会治安问题,亲自领导、组织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倡导并积极支持制定青少年保护法;组建青少年犯罪研究机构,创办研究刊物,承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1987年由曹漫之先生主编的《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一书出版,初步确立起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的学科体系,直至今天仍然是公认最为权威的一部青少年犯罪学著作,曹漫之先生是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的奠基者之一。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少年犯罪研究逐步成为政法院校的边缘学科,呈现出明显的衰弱趋势,只有少数政法院校还保留了青少年犯罪或青少年法学选修课程,华东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少数院校保留了青少年犯罪专业的硕士招生方向。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犯罪儿童、问题儿童日益增多,特殊人群教育问题日益凸出。为顺应劳动教养制度转化为社区矫正的时代背景,不论从有效预防,还是工作实践来看,国家亟需为司法行政机关、监狱、劳教所、社区、民间团体、高等院校、特教学校等培养一批从事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促使LD体育传承曹漫之先生的研究衣钵,选题“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立足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特殊人群的教育矫正管理,发挥师范类办学的传统优势,以心理学和特殊教育学为大的学科背景,吸纳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侧重对违法犯罪青少年教育改造、罪犯劳教(戒毒)人员子女教育以及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等方面的研究,解决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现实问题。
打造彰显(中国)有限责任公司特色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创新发展曹漫之先生在青少年犯罪领域的科研成果
作为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研究会会长的曹漫之先生一直注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规律、发展趋势、预防、综合治理、司法、青少年犯罪与精神医学等理论研究,强调青少年犯罪有着与成年人犯罪不同的许多特点,要根据其特殊规律,解决青少年犯罪现实问题。学校“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立足实际,发挥学校教育学、心理学的传统优势,继承并创新发展着曹漫之先生在青少年犯罪领域的科研成果,彰显(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办学特色。
长期的师范类办学历史,孕育了LD体育特色鲜明的教育学优势学科。作为培养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特殊人才的高校,学校教育科学学院建有心理学、教育学一级学科点,拥有高水平研究团队,学院积极开展教学与学术研究,教学成绩显著,研究方向稳定且成果丰硕,为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特殊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搭建了条件完备的平台。学院的本科、硕士毕业论文主要以犯罪儿童、问题儿童、残疾儿童为研究取向,77篇本科论文关于问题儿童研究,23篇硕士论文关于青少年矫正研究;“立足专业发展,校地联合,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9项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在《教育研究》等CSSCI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奖1项;学院的高等教育学是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建有心理矫正实验室、多功能观察室、团体咨询与治疗研究中心。自2006年更名以来,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研工作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建立起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9大学科门类的不同学科专业群,实现了从单科性师范院校到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性转变。“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依托学校门类相对齐全、布局结构相对合理、基本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心理学、教育学为主,以社会学、法学为辅,兼容其他学科,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干预和矫正等操作技能为核心,以解决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现实问题为目标,面向基层,注重对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解决国家特殊人才需求。
以高素质的学科队伍保障博士人才培养质量。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及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学校强调突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战略地位,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投入、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速度,不拘一格延揽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努力抓好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提高等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遴选、评价和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学科建设和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平台。学校博士人才培养研究团队拥有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和管理学的高层次研究人员,其中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获得国家、省级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多项,导师的职称和年龄结构优化合理。博士人才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参与的双导师联合培养的机制。为加强博士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还在职称评聘上专门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增加了2个正高级岗位名额;2013年新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名。与司法部有关部门合作建立“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研究中心”,建成了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团队,提高了项目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根据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涉及多学科交叉和复合型能力要求的特点,组建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确立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一是建立课堂教学——基地实践——实验操作——创新研究“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是基础、实践基地是关键、实验操作是特色、创新要素是核心,创新研究渗透培养模式各个环节。二是实施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参与的联合培养机制,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是学科背景复合,由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家组成,另一方面是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相组合,聘任了检察院、法院、戒毒所、监狱等实践基地专家为授课教师。三是建构多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融合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使博士研究生熟练掌握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重点关注问题青少年的形成阶段及其矫正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教育、心理、管理、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为博士研究生更好地开展某一方向研究、拓展研究视野提供课程平台,进而满足其研究需要。四是突出实践导向,强化应用意识。把握研究动态,关注现实问题;创新教学思路,解决疑难问题;用活实践基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实验中心,鼓励创新实验。学校走进河南新乡太阳村,参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问题矫正,获得第一届“圆梦中国”全国大学生微公益大赛先进团队奖、优秀组织奖,以及2013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奖。五是构建多元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单纯强调学术产出的评价模式,建立新型评价制度。突出强调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并将论文工作及其成果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方面的实际贡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重要标准。设置综合考试环节,注重案例采集、基层实践调研,强调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的结合。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突出考核内容的实体化,丰富考核内容,从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论文、手册、量表、实践单位评价、成果应用情况证明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评价。
加大投入力度,构建特色鲜明的科研创新平台。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并且每年投入的师资培训经费、专业建设经费、课程建设经费、教材建设经费、校级课题立项经费、仪器设备经费、图书资料经费、修建改造经费等,都优先考虑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需要。2013年,山东省财政拨款150万元,学校匹配150万元,共投入300万元建设“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实验中心”;学校统筹山东省名校工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经费140万元用于完善“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实验中心”建设;还投资50万元改善了项目的基本教学条件,保障了建设的经费投入。
传承弘扬先贤意志 开拓创新,实现学校新跨越
85年办学历程,30年本科教育,14年研究生教育,至今天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路走来,学校虽筚路蓝缕、艰难曲折,却也名师云集、人才辈出。还有许多如曹漫之先生一般的名师先贤曾在LD体育弘文励教,他们的办学理念、治学态度为今天的(中国)有限责任公司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他们在各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引领了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方向和水平。学校将继承发扬先贤们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以“学在(中国)有限责任公司”理念为指引,进一步强化“学科立校”战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学校将大力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积极扶持优势传统学科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集聚资源,在海洋、冶金、船舶、交通、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商贸等相关领域学科,有所突破,有所作为,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学科和学科方向;以科研工作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立项建设的学术支撑,力争在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级科研奖项上取得新突破;继续将学位点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紧抓国家每次学位点增列的机遇,增加学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专业学位授权点的数量,力争实现学位授权点的再突破。(作者:谭国臣 徐燕晨)